近年来故宫文创的红火,让人们纷纷发出感叹,“文创产业的美好时代真的来了!”然而,对于大多数默默耕耘的企业来说,设计、生产、交易链条不完善,产品形式不够丰富,制作生产质量不稳定,市场推广手段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想要效仿故宫一年卖出10个亿,仍旧道阻且长。
想在文创商机中分得一杯羹,文创衍生的生意究竟该怎么做?文创设计、非遗技艺如何商转?带着这些问题,8月22日,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携手长征工业设计中心共同发起了“设计对接产业系列活动之设计看文创衍生专场交流分享会”,邀请了近30名文创行业一线工作者齐聚中版创意设计产业基地,畅聊与文创衍生的“爱恨情仇”。
设计师眼中的文创衍生
作为“设计对接产业系列活动”的初次亮相,本次分享交流活动以“设计看文创衍生”为主题,邀请了顾闻、孙英杰、倪海郡三位沪上知名设计企业的大咖,从工业设计、品牌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文创衍生品、老品牌复兴做主题分享与交流。
木马设计总监顾闻
木马设计总监顾闻指出,“文创设计要解决的是比工业设计更为综合的问题”,工业时代设计师只关心产品设计本身,做好工业设计,信息时代设计师需要关注交互设计,而物联网时代,设计师需要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做产品设计。与天猫的文创产品合作经历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做产品、做文创是在做一个链条”,做产品链、服务链、交互链、品牌链的垂直创新。
品物设计创始合伙人孙英杰
品物设计创始合伙人孙英杰的分享也印证了顾闻的观点。孙英杰针对文创衍生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要开启衍生品的“场景互动革命”,选择一系列衍生品并不难,难的是考虑设计的同时,顾及售卖场景,让产品本身成为助销道具,能在现场充分和消费者互动的产品必然更有市场;二是要开启衍生品的“心动设计革命”,将文化或IP元素贴在衍生品上并不难,难的是巧妙地设计并引起共鸣,让消费者有“会心一笑”的互动感;三是开启衍生品的“生活方式革命”,将文化元素和衍生品结合并不难,难的是让消费者愿意将产品带回本来的生活,为品牌带来长尾的效益。让文创品牌IP化,IP资源商业化,才能为文创衍生品创造价值空间。
上海圆周率品牌传播创始人倪海郡
今年,满载上海人民童年记忆的“大白兔”着实在市场上火了一把。作为这波老品牌复兴的操刀者,上海圆周率品牌传播的创始人倪海郡感叹到,大白兔火了之后他一直在考虑,“大白兔的成功到底是靠我们设计师,还是品牌本身?”在他看来,其实设计师能做的事情还是有限的,老品牌的复兴关键还是靠人——品牌的管理者、决策者。品牌自身的积累和决策者的思路是老品牌拥抱新时代的关键。
“分场景,定人群”是三位设计师反复强调的关键点。根据京东消费大数据,以人群的市场价值来看,少女、儿童无疑是消费的主力人群,而男人不仅在这场消费比拼中垫底,还输给了狗。与理性的大数据相匹配的是设计师们一致的感性认知,在设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倪海郡、顾闻纷纷感叹,虽有设计师身份的加持,但自己70后、80后的直男审美已无法取悦广大的95后新兴消费人群了。
销售平台的货源焦虑
随着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文创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与设计师的跃跃欲试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文创产品展示、销售平台,大多面临着展什么、卖什么的焦虑。
上海七宝古镇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文创负责人吴俊介绍说,七宝老街是离上海市区最近的一个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充沛的客流。为突破老街“同质化”困局,目前,七宝老街正在努力打造“民俗文化产业基地”,为文创企业搭建展示销售平台,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老街体验。然而,七宝老街在文创产品研发过程中遇到了“研发经费紧张、运营经验缺乏”、“特色提炼不明显,挖掘深度不够”、“现有品种雷同,缺乏吸引力”、“价格两极分化,低端粗糙、高端昂贵”等诸多问题,优质货源的缺乏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不足,让老街的产业转型进程略显缓慢。
另一家闵行的文化场馆——马桥文化展示馆馆长陈美莲更是直接抛出了邀约,“我们有20平米的场地留给文创产品,希望能开发一些马桥文化的产品来做展示销售。”
虽然有展览内容做支撑,上海宝龙美术馆业务经理杜萌萌依然感受到了衍生品开发与销售中的束缚,“衍生品存在自己的特性和局限性,有时和艺术家的名气相关。”之前一款普普通通的帆布包,因为印上了某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期间大卖四五千个。
麦可将文创园执行长刘亦展指出:“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开发遇到的关键问题在于,大众消费的产品认知与设计的认知不匹配,导致叫好不叫座。”为企业与文创业者架起沟通的桥梁,两者充分沟通,方能让文创赋能经济,文创赋能产业。
传承人的执念与坚守
除了设计师、文创场馆、园区,本次活动还吸引到了闵行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家的共同参与。作为产品、IP的供应方,他们情怀与坚守或许更能代表这一群体的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名家脸谱画》项目传承人颜小雷
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名家脸谱画》项目传承人颜小雷听了几位设计师的分享,心潮澎湃。讲起京剧名家脸谱画,他如数家珍,并现场提出了将自己的脸谱作品产品化的想法,“不但要让大家了解中国脸谱,还要让大家了解这些脸谱的由来和背后的故事。”
杏家香囊之手鞠香囊摆件
香囊制作技艺传承人陈杏芝的杏家香囊是闵行非遗中商业转化较为成功的代表。传承人陈杏芝的儿子郑会雄不惜从国企辞职,专心帮助母亲推广香囊制作技艺,开拓香囊销路。在他看来,“文创和非遗相关,但非遗又和文创不同,非遗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非遗传承人,郑会雄还是把关注点放在了产品本身,一心想把产品做好做精。由杏家香囊开发的手鞠香囊摆件以突破传统的创新设计获得了2019年上海市香囊作品大赛的一等奖。然而其高昂的制作成本,40天的超长工期,使其几乎失去了批量生产的可能。
与非遗传承人执着于技艺的精益求精相比,独立艺术家庄晓璐在作品商业转化的过程中显得更为从容淡定。舍不得卖画的她,将作品授权给了食品、美容等多个行业的商家,得到了品牌方的青睐。
庄晓璐油画作品衍生物
让设计与产业“面对面”
这场文创从业者的交流活动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依旧让人意犹未尽。活动的发起方之一——长征工业设计中心总经理王艺表示:“今天见到了很多老朋友。平时大家一直在朋友圈交流,希望通过搭建'设计对接产业系列活动'这一平台,让设计界与产业界可以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通过活动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或是解决问题的人。”
“将来我们还将以不同的主题,继续举办这一活动,”活动的另一发起方——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王磊说,“为闵行的文创企业搭建行业内、外的沟通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跨行业合作,这是闵行文创协会接下来要做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