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协会 新闻公告 活动 培训 加入协会
 
  >>>新闻公告 >>>行业报告


2018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全文)发布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2018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从市场大数据、市场体分析、市场主体机构运营情况、主要市场类型概况、市场用户特征等五个方面对2018年中国演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




2018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514.11亿元,相较于2017年的经济规模489.51亿元,上升5.03%,其中:


演出票房收入(含分账)182.21亿元,比2017年上升3.03%;

农村演出收入29.02亿元,比2017年上升10.22%;


娱乐演出收入78.56亿元,比2017年上升1.99%;


演出衍生品及赞助收入35.68亿元,比2017年上升5.16%;


经营主体配套及其他服务收入52.89亿元,比2017年降低3.89%;


政府补贴收入(不含农村惠民)135.75亿元,比2017年上升9.07%。


 


一、演出票房收入


专业剧场演出10.15万场,比2017年场次上升9.14%,票房收入79.61亿元,比2017年上升3.11%;


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0.26万场,比2017年场次上升8.33%,票房收入39.85亿元,比2017年上升5.87%;


旅游演出6.31万场,比2017年场次上升9.93%,票房收入37.47亿元,比2017年上升9.21%;


演艺场馆驻场演出45.47万场,比2017年场次下降2.76%,票房收入25.28亿元,比2017年下降6.85%。


 


二、农村演出收入


农村惠民演出7.12万场,政府补贴4.97亿元;


农村商业演出129.91万场,演出收入24.05亿元。


 


三、演出衍生品及赞助收入


演出衍生品收入3.09亿元,比2017年上升7.67%;


演出赞助收入27.82亿元,比2017年上升4.27%;


音乐节衍生品及其他收入4.77亿元,比2017年上升8.90%。


四、演出经营主体配套设施及其他服务收入


剧场物业及配套服务收入17.39亿元,比2017年上升3.14%;


演艺场馆票房以外其他收入30.83亿元;比2017年上升5.19%;


舞美企业非演出活动设备租赁及服务收入4.67亿元,比2017年下降1.48%。


五、政府补贴收入(不含农村惠民补贴)


文艺表演团体68.29亿元,比2017年上升9.69%;


演出经纪机构2.44亿元,比2017年上升7.49%;


专业剧场65.02亿元,比2017年上升8.49%。


六、娱乐演出收入


娱乐演出收入78.56亿元,比2017年上升1.99%。

  

市场用户特征


一、演出观众年轻化,男性观演比例增加


在用户层面,2018年现场娱乐票务市场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首先,随着95后的初入职场以及90后的收入日益稳固,1990年代中叶至2010年前出生的人逐渐成为现场娱乐的消费主力。数据显示,现场娱乐票务市场用户中,24岁以下人群占比攀升至14.8%,30岁以下人群占比达到42.4%,这一群体为文娱消费市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相较于2017年的演出市场性别分布中男性观众比例占39%,女性观众占61%这一比例,2018年男性观众比例比去年增长5%,更多的男性观众由观看体育赛事转为观看现场演出。


 

 


二、跨城观演


相较于电影、视频等其它文娱消费形式,现场娱乐虽然具有高客单价的显著特征,但仍有不少用户乐于为高质量的演出内容买单。数据显示,国内现场娱乐在线票务中,有30%的用户选择跨城观演,这一数据虽然与2017年相比没有太大差异,随着三四线城市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城观演的数量还有很大的晋升空间。在跨城观演的数据中,演唱会的比例依旧最高,占总数45%;但2018年由于相声有新人、德云社和青曲社等曲艺类演出的流行,曲艺类跨城观演比例也有不小的提高。


 



市场总体分析


2018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日益成为业界发展目标和美好憧憬。在政府持续提供文化发展利好政策的环境和习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坚持以文化为魂,持续推进演出产业多元化发展,演出行业新格局、新业态不断涌现。


一、政策环境


(一)政府全面支持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原文化部于2017年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加大文化扶贫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力度,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各地文化系统相继出台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机制,“十三五”以来,各地政府拨付逾1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除传统的“输血”方式外,更通过“授之以渔”的方式,增强贫困地区造血能力,通过艺术院团对口帮扶计划促进贫困地区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非遗+扶贫、直播+扶贫等各类计划的实施,使文化扶贫这支生力军的作用日益凸显。


原四川省文化厅与中央民族乐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4个部直院团达成对四川省甘孜、阿坝、凉山、乐山等地的对口帮扶工作;安徽、广西、湖北、山东、福建等地艺术院团也分别开展了“艺术扶贫”工作,特别是针对基层院团艺术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开展帮扶,加强文艺人才培训,传授丰富经验,建立基层帮扶联系点,指导对口帮扶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与贫困地区开展人才艺术交流和演出合作,推动对口帮扶的优秀舞台艺术剧目走出去。


(二)政府补贴“带火”演出市场,多个省市相继出台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相关政策


2018年,中央财政向中央文化企业注资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这一举措是落实国家重点文化发展战略,支持企业完成文化走出去等重大任务,引导企业坚守文化责任,运用市场化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持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大“文化+”创新投入力度,提升版权资源价值,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设知名文化品牌。


继北京、天津之后,江苏和广东也相继出台了“政府给补贴、观众看好戏”的相关政策,南京市投入1500万元专项资金试点演出市场,2018年有93部剧目享受政府补贴,累计补贴796万元,观演人次近11万,拉动演出票房超过3400万元,演出市场消费比同期增长近四成。在5月至8月举办的广州艺术节期间,政府补贴演出达85场,较去年同比增长将近一倍,补贴演出门票约7.7万张,占该届艺术节演出门票总数88%。除演出补贴之外,多地政府还出台了其他文化惠民消费政策,扶持实体书店、文化惠民展演、公益电影进影院等项目,全方位释放群众对文化消费的潜力,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


(三)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乱像的治理


为了维护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多个关于治理市场乱像的文件,涉及的市场主体包括从事营业性演出、娱乐场所、艺术品、互联网上网服务、网络文化等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上述市场主体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及演员、网络表演者等从业人员。其中票务市场规范是演出市场管理的重中之重,在对营业性演出票务经营单位专项执法检查中,重点检查是否具有营业性演出票务经营资质、是否取得演出举办单位授权或委托、是否存在加价销售行为、是否为机构和个人倒卖门票提供服务。在对线上销售演出票的店铺进行专项治理中,对2600余家网店进行专项清理,查处了143家违规从事票务经营活动的网点,基本实现了票务网点持证售票,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除此之外,文化和旅游部还对模仿秀类型的营业性演出和农村营业性演出进行了专项治理,对模仿秀演出中冒用他人名义、侵犯他人著作权和农村地区淫秽色情低俗演出等情况加强现场监管、督察督办,加强对演出人员的法规培训,并建立畅通的信息通报机制和名单机制,对被举报或进入名单的演出经营机构和演员进行重点监管。


二、演出市场发展新特征和新趋势


(一)消费群体趋于年轻化,文化相关企业营收增加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印发,为促进消费提质升级明确了主攻方向。其中提到,稳妥把握和处理好文化消费商品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的关系,促进包容审慎监管与开放准入有效结合,努力提供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我国文化娱乐内容消费成为刚需,且处于高速增长阶段。2018年国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226元,较去年增幅10%以上。


演出市场2018年票房收入、赞助及衍生品收入、配套设施营业收入等消费市场收入总计达到270.78亿元,比上年增长3.47%;此外各类经营主体除政府补贴外的其他营业性收入达到107.58亿元,比上年增长4.08%。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80、90、00三大新生群体总人数5.28亿。根据演出票务公司提供的消费用户数据分析,2018年演出市场消费群体中,90后人群占60%以上,其中95后人群占消费人群总数的15%。演出消费的客单价(单笔消费平均价格)达到1200元,远高于电影、体育等其他文化消费领域。


(二)“文化+地产”构筑城市消费新景观


文化产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受益于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文化地产亦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期并呈现出稳定的增长潜力。万达、恒大等地产企业不约而同地在文化产业发力。80、90、00三大新生群体表现出来的特点为个性化需求激增,新生群体以及其带动的亲子游、幼儿艺术教育等市场巨大,也代表着文化地产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海虹桥南丰城于2017年底和开心麻花联手推出儿童剧院,是上海首个设在商场内部的小型迷你剧院,还引进了包括儿童早教课程和儿童摄影品牌等一系列定位明确的商业店铺,其年销售额比去年增长近30%。除了推出儿童剧院,开心麻花还将剧场院线开在了实体商业里,除了戏剧演出功能,这些小剧场还能兼具戏剧培训和体验中心、戏剧电影展映等功能,甚至举办小型的戏剧节。


演出与商业地产结合是“文化+地产”未来最具想象力的板块,演出粉丝群体的年轻特质与传播属性,也能为实体商业带来具有消费力的优质客群,联动商业中的其他业态,有效带来商业价值的复合式增长。中国文化地产的发展正从本土文化品牌与商业品牌的结合开始,逐步形成联动共赢的产业链。


(三)科技改变传统演出行业,AR/全息投影日趋融入演出之中


亚洲范围内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演唱会中最早的记录是2010年的周杰伦演唱会,舞台中央漂浮着一个虚拟的周杰伦形象,不同于立体投影的单面性,而是360度的亦幻亦真的立体形象。2014年以来,演出直播逐渐被演出机构及观众所接受,随着技术的进步,杜比全景声、4K超清、AR和全息投影的应用等都已开始在演出直播中应用。但是,由于网络传输速度的限制,利用AR、VR设备在线观看演出的体验欠佳,未能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随着5G的来临,其高速率、低时延的特性将改变因网络延迟导致观看效果不佳的现状。


演出是现场的艺术,现场性是其主要特征,受限于演出场次数量和场地座位数量,很多优秀的演出项目无法满足大量观众的观演需求。2018年我国居民日均可自由支配时间约为4小时,比20年前仅增加了22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能够让观众看到更多更好的演出?5G的到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全景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能为无法到达演出现场的观众带来更沉浸式和多元化的体验。未来演艺设备通信水平也将在5G环境下进行大幅度提升,实现舞台装备的互联互通,提升舞台声、光、电、机械的控制能力,得到更加智能的舞台演出环境。


(四)演出行业版权意识增强,维权途径亟待完善


作为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市场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虽然释放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却在版权保护环节面临着挑战。国家版权局设立了音乐版权的集体管理组织,但舞蹈、戏剧等其他演出相关版权的管理还未建立有效模式,目前演出机构的相关版权维护还处于自主自发阶段。


近年来在话剧、曲杂、儿童剧、旅游演出等领域侵权诉讼案件时有发生,如杂技《俏花旦-集体空竹》、话剧《天上人间》《乔布斯的美丽与哀愁》、舞蹈《千手观音》等都遭到侵权。侵权发生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侵权范围从演出内容、商标到服装、道具、音乐等均有体现;二是在精品演出内容覆盖不到的三、四线城市,演出侵权现象更为泛滥,演出地域的分散让维权面临巨大的阻碍,创作者很难主动去发现、调查侵权现象;三是在直播和短视频领域,演出内容侵权行为已成为“常态”。


在传播渠道越来越丰富的时代,保护演艺产品创作版权,让版权产生更大效益,是演出市场未来新的增长点。


 

主要市场类型概况分析


一、音乐类演出


(一)音乐会


2018年,在专业剧场举办的音乐会演出场次2.42万场,比上年上升8.52%;演出票房14.34亿元,比上年上升7.50%。音乐会市场热度不减。


 


1、音乐会观演方式不断创新


音乐会不仅以电影音乐、动漫音乐、游戏音乐等多样化主题吸引观众,在观演形式上也有所创新。


例如,西安交响乐团打造了国内首场“浸入式音乐会”,观众坐在乐手身边与指挥和乐手们零距离接触;厦门爱乐乐团也联手厦门科技馆共同举办“浸入式”的《欢腾大自然六一童话交响乐》;西安交响乐团的“睡觉音乐会”将剧场一楼的座椅全部撤掉,让乐迷和观众“躺着”欣赏,以全新的姿态感悟古典交响乐的亲和力。全新的观演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观演概念,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2、音乐会“新年档”“暑期档”概念形成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音乐会市场逐渐形成“新年档”“暑期档”。2018年“新年音乐会”众多,如人民大会堂的维也纳之声北京新年音乐会、上海大剧院的奥地利施特劳斯家族爱乐乐团2018新年音乐会、深圳音乐厅的2018伦敦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西安音乐厅的意大利爱乐乐团2018新年音乐会等。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元旦和春节档期,全国各地剧场推出的“新年音乐会”超过3000场,观看新年音乐会成为许多人心仪的过节方式。


此外,许多知名演出机构都在暑期推出了“合家欢”艺术活动,成为孩子们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如7月5日至8月31日,“八喜·打开艺术之门”2018暑期艺术节音乐会共举办76场演出;7月6日至8月26日的52天时间里,中国交响乐团2018“打开音乐之门”系列活动共有60场音乐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暑假期间,国家大剧院的“周末音乐会”面向青少年推出了“值得聆听的中国交响乐系列”。众多音乐厅在暑期迎来了高涨的人气。


3、市场持续吸引国际名团访华,“打假”问题仍需重视


2018年,除了圣彼得堡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维也纳约翰·施特劳斯乐团、英国皇家利物浦交响乐团等多次来华的世界名团造访,北美近半世纪最大最知名乐团之一美国太平洋交响乐团、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等国际名团均实现了首次访华巡演。


国际名团来华演出,提升了观众的审美层次,为普及高雅艺术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对音乐会市场的持续升温起到有效助推作用。


同时应引起注意的是,随着市场需求的提高和外国乐团演出的增多,“假团”问题越发凸显,部分乐团宣传名不副实,存在二、三线乐团甚至业余乐团通过种种包装,“打造”一流名团形象,乃至制造虚假信息的情况。“打假”成为音乐会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演唱会、音乐节


2018年演唱会、音乐节演出场次0.26万场,较2017年上升8.33%,票房收入39.85亿元,较2017年上升5.87%。


 


1.演唱会


(1)现场娱乐市场用户活跃,现场娱乐消费力强劲


2018年,演唱会市场持续升温,不仅周杰伦、张学友、林俊杰、五月天、陈奕迅、张杰、汪峰等老牌知名艺人扎推,Nine Percent、乐华七子、坤音四子等新生代流量偶像也表现出强劲的吸金能力,还有杨宗纬、莫文蔚、张韶涵、James Blunt、John Legend、放浪新世代等一批港台、日本、欧美艺人陆续登场。各类型艺人都获得一定发展空间,其中巡演达10场以上的有张学友、五月天、林俊杰、王力宏等,并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演唱会市场号召力依旧强劲。


演唱会消费人群继续年轻化,95后占比达到65%以上,比上年增长10%。


(2)新技术引领演唱会市场转型升级


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脸识别等一系列新科技改变着演唱会市场,演出机构在拓展和加速自身在项目运营管理、智慧场馆建设、创新营销模式和票务系统等领域发展的同时,也全方位提升了用户体验,加速行业的转型升级。


热门演唱会门票的供不应求滋生了大量“黄牛组织”的出现,这也倒逼演唱会市场在管理科学化、技术智能化方面的提升。例如,大麦网的智能人脸识别闸机和无纸化入场方式,已在多场演唱会项目中得到应用,无纸化电子票入场既简化了现场演出的流程,也对假票、黄牛等问题进行了防控;JJ 林俊杰《圣所2.0》世界巡回演唱会的抢票环节通过大数据手段实时监控抢票数据,准确判别“机刷”“人肉代刷”等“黄牛”行为。


(3)管理规范化之后的LiveHouse 市场回暖,不断探索商业模式新可能


伴随着管理的规范化和内容的高质化,前几年屡遭经营滑铁卢的小型演出场地LiveHouse在2018年逐渐回温,甚至吸引海外艺人的加入,在场地、观众、乐队三方的推动下呈现出新的景象。虽然数量大幅减少,但设备和规模都有所提高。LiveHouse也逐渐摆脱“地下”的标签,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例如北京的糖果LIVE星光现场、疆进酒、五棵松MAOLivehouse、来福LiveHouse、乐空间、13CLUB、DDC、SCHOOLl等演出频繁,甚至出现演出场次供不应求的局面。


此外,LiveHouse不再依赖于单纯的票房,而在商业模式上有新的探索,比如设置Disco、古装等当下流行的主题派对;将独立艺术家的小型展览与演出融合;让酒水及其他经营内容以与演出主题契合的形式进驻LiveHouse等,用创意为年轻一代的观演人群带来新鲜体验感。


2、音乐节


(1)环境保护问题受重视


2018年,环境问题被越来越多的音乐节主办方所关注,众多音乐节倡导低碳环保、零废弃,积极传播环保理念,试图减轻大型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比如2018年第三届MTA天漠音乐节与国内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日本环保机构iPledge合作,通过组织“零废弃志愿者团队”、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印到海报上、现场引导公众垃圾分类投放等举措,向现场废弃物问题发起挑战,共同打造“零废弃音乐节”。2018北京草莓音乐节也在多层面体现了环保理念,来自柏林的知名街头艺术团队Bosso Fataka收集丢弃的垃圾,于现场创作了手握树枝的艺术装置;Young ﻪBlood艺术引入结合沉浸式体验装置与pop-up工坊于一体的巨型装置ART ﻪTRASH,营造充满古怪与童趣、喧闹与荒诞的垃圾世界,并引导乐迷用垃圾进行艺术创作。


(2)“音乐节+旅游”模式打造文旅爆款


伴随消费升级,现场娱乐市场用户依旧活跃,加上音乐节版块设置的升级、演出阵容的高质和当地文化的融入,吸引大量音乐爱好者跨省市区参与。2018年,在“音乐节+旅游”模式的推动下打造多项文旅爆款,不仅直接丰富了当地文化产品供给,还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等其他多方面,极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为音乐节所在地增加了旅游人数。


例如首次登陆三亚的ISY三亚国际音乐节在3天时间内拉动消费近5亿元,仅海棠湾主会场两天的演出就吸引超过6万名观众,参与音乐节的总人数约20万人次;极具草原风情、富含藏羌彝民族文化特色的2018红原大草原夏季雅克音乐季,将现代音乐与藏羌彝民族民俗文化、非遗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旅游资源等融为一体,引来10万余人大狂欢;张北草原音乐节,也已成为当地文旅品牌活动。


二、舞蹈类演出


2018年舞蹈类演出场次0.64万场,较2017年上升3.23%,票房收入9.25亿元,较2017年上升1.31%。


 


(一)舞蹈团体海外演出影响力明显提升


中国舞蹈一直在国际演出市场上保持着高水准评价和良好表现,一方面是舞蹈类演出相比于其他演出类别具有先天的国际交流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一流舞蹈团体的创排水准和表现力已与国际水平看齐。例如,被誉为“东方天鹅湖”的中国舞剧《朱鹮》2018年赴美多地演出,亮相世界顶级艺术殿堂——林肯艺术中心,连演多场备受好评,上海歌舞团的舞者们通过柔美的舞姿带领观众们领略独特的东方韵味。


以中央芭蕾舞团、上海芭蕾舞团等为代表的中国芭蕾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持续增长,2018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过年》等芭蕾舞剧的海外商演获得市场青睐;以陶身体、北京当代芭蕾舞团等为代表的民营现当代舞团,2018年受邀参加了多个国际知名舞蹈艺术节,并成功进行欧美地区巡演,成为中国现当代艺术国际化发展的排头兵。


(二)小众舞种走入大众视线,收获细分粉丝群体


尽管中国的街舞热潮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扎根,但直到近期才引发广泛关注。《这!就是街舞》《热血街舞团》等以街舞为主题的综艺节目在2018年获得良好收视,将这一小众的舞蹈种类从地下比拼带入大众视野,而参赛的街舞舞者也因此成为关注焦点,收获粉丝并获得更多公开表演机会。


街舞、爵士舞等小众舞种近年来的升温,增加了市场的多样性,也为舞蹈市场培育了新的观众群体。


(三)持续推出舞蹈演出季,渗透渐进培养市场


相比于舞蹈类演出进行国际演出时的低文化差异门槛,对于国内的普通观众,由于没有文字可以引导,理解纯粹由肢体表达的舞蹈内涵,往往就需要较高的艺术素养,接受度低成为国内舞蹈市场发展的壁垒。与音乐、戏剧市场相比较,舞蹈演出市场近年来上升幅度不明显。


 


为了培育舞蹈观众市场,国内各地的专业舞蹈院团和剧场近些年持续组织开展主题演出季,以高水平演出、综合性配套活动形成影响力,来培养稳定的观众群体。例如已成功举办三届的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汇聚了世界一流的芭蕾院团和顶尖的芭蕾艺术家,让观众得以在演出季期间欣赏到芭蕾表演的最高水准,通过三年的市场培养,演出上座率平均已达到90%以上。


三、戏剧类演出


(一)话剧演出


2018年话剧类演出场次1.75万场,较2017年上升9.38%,票房收入26.20亿元,较2017年上升3.11%。


 


1、话剧市场发展仍呈现“点状激增”势态,观众消费倾向于“品牌优先”


当前我国每年的戏剧创作不少,但能叫得响、演得久的却并不多,说明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充分,在区域、结构上都有不平衡状态。调查显示,北京50%以上的小剧场无固定剧目上演,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品牌项目一票难求、常演不衰。例如2018北京人艺话剧《茶馆》《窝头会馆》,均只开票半天就一售而空,不少人前一天深夜就开始排队买票,最长达19个小时;孟京辉工作室的小剧场戏剧《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已上演超过10年,至今仍然每场演出出票率达90%以上;小柯剧场推出的原创系列音乐剧全年上演超过200场,每场售票率达80%以上;赖声川的《如梦之梦》每年定时上演,均一票难求。


话剧市场上无论是题材还是表演形式都越来越丰富,文化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从“排队19个小时买戏票”的现象可以看出,这种“点状激增”显示了观众在消费选择时,仍倾向于已经打响的品牌项目。在持续观众培育的同时,创作主体还应“以人民为中心”,完善创作机制,激发创作活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以打响品牌。


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文化领域也要实现这三大变革,步入从数量到质量提升的新时代,完成数量向质量、总量向结构的新转变。


2、“浸入式”话剧受追捧,小剧场进驻商圈将成为常态


2017年底,国内首部大型沉浸式话剧《无人入眠》正式公演,将近几年国际风靡的“浸入式”话剧之风带入了中国。“浸入式”戏剧为文化消费者提供了在一般观演体验中感受不到的参与感,让其在互动中获得娱乐体验。这种创新性的模式迅速在中国文化消费市场中博得了关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日渐增长。


为了满足文化消费者对“参与性”娱乐日益增长的购买需求,越来越多的商圈中出现了“浸入式”小剧场的“标配”。如绿地集团在其西安绿地缤纷汇购物中心项目中修建的沉浸式剧场于2018年6月投入使用;开心麻花与多个地产项目签约合作小剧场运营;廊坊正在建的丝绸之路文化地产项目中将打造10个剧场上演沉浸式戏剧《只有红楼梦》。


(二)音乐剧演出


1. 场次与票房收入双升,市场规模仍待提高


随着国内演出市场多元化发展,音乐剧也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热点。自2017年以来中国音乐剧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2018年音乐剧演出场次0.30万场,票房收入3.43亿元,无论是作品的数量、演出场次还是票房收入都呈现出良好的上升势头。


2018年国外原版引进作品、国外原版音乐剧改编、原创音乐剧的数量都较往年有所增加,观众人次、巡演场次、社会影响力等也都有显著提升,尤其是《摇滚莫扎特》《猫》《长靴皇后》《芝加哥》《罗密欧与朱丽叶》《阴阳师》《白夜行》《我,堂吉诃德》《拉赫玛尼诺夫》等一批既有口碑又有票房号召力的作品不断推出,为整个市场的持续升温起到明显的助燃作用。


但是与整体的演出市场数据相比,音乐剧收入只占市场总收入的5%左右,相较之下可以看出,音乐剧市场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为市场主力尚有待时日。一方面由于音乐剧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原版音乐剧的语言障碍等因素使得不少观众仍有距离感;另一方面,音乐剧的演出主要还集中在京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杭州、苏州、南京等地仍在市场培育期,其他二三线城市也远未形成良好的观剧环境。


2.音乐剧市场原创力不足


2018年底一档定位推广美声、音乐剧的综艺节目《声入人心》在湖南卫视播出,这部综艺迅速成为观众与行业关注的热点,不仅节目中的音乐剧演员频登热搜榜,也有效地将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推广给广大电视观众。《声入人心》为音乐剧市场带来了关注与发展机遇,但是这种“爆款”式走红却不能遮掩音乐剧市场原创力不足、创作制作人才匮乏的现实。


2018年原版引进音乐剧占据市场大半江山,越来越多的百老汇、法语、德奥小语种音乐剧被引入国内,另一方面中文改编音乐剧的数量也占比近三分之一,《狮子王》《长腿叔叔》《深夜食堂》《我的遗愿清单》等作品的上演不断挤压原创音乐剧的发展空间。引进剧目与中文改编剧目的发展虽然对观众培育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积极因素,但是缺乏原创力的市场很难保持长久竞争力。音乐剧专业教育水平相对缓慢,具有原创能力的创作、制作人才匮乏,剧团与运营机构良莠不齐等问题十分突出。


虽然行业发展依旧有很长的攻坚期,但是也要看到《白夜行》《隐婚男女》等原创音乐剧作品获得了众多观众的好评,一批优秀音乐剧演员的“出圈”与更多圈外艺人加盟音乐剧都表明音乐剧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戏曲演出


2018年戏曲类演出场次1.57万场,较2017年下降3.09%,票房收入8.06亿元,较2017年下降10.54%。


 


1、戏曲演出市场出现下滑,需创新营销、大力推广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传统戏曲的利好政策,各级政府持续投入资金支持:从剧目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大剧种到地方戏。特别是国家艺术基金和地方政府文艺发展基金项目,涵盖了从演员培养、流派传承、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到理论研究、戏曲评论以及音舞美服化道等各环节的人才培训。


但是,戏曲市场在2018年仍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根据调研情况分析,主要原因是戏曲院团过于依赖政府扶持资金,商业演出市场拓展力度不足,营销模式传统,难以获得新的受众群体。


2018年,众多网络直播平台也秉着传承传统文化精粹的理念开展了“直播+戏曲”的活动,旨在向年轻人推广戏曲文化。余派京剧演员王珮瑜在喜马拉雅FM上线了付费节目《京剧其实很好玩》,售价99元,每期节目通过12-18分钟的讲解,向消费者传播京剧中既有趣又有知识点的内容,播放量达到163.8万次,口碑评分也高达4.9分。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和内容付费模式,可以拓宽传统戏曲的营收渠道,同时让更多年轻人接触、了解和喜欢戏曲,引导观众进入剧场现场欣赏。但是,这些创新的推广和增值模式目前还未广泛地被戏曲团体采用。


2、小剧场戏曲成时尚,形成传承戏曲文化的新模式


近年来,小剧场戏曲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发展迅速,许多年轻人以去小剧场看戏为时尚。小剧场戏曲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新颖的呈现形式,先锋的理念探索而受到关注。利用互动性、实验性和先锋性等小剧场的特性,以创新的手段吸引更多观众关注传统戏曲,是把戏曲带入更宽广视野的新探索。


市场调研数据显示,小剧场戏曲最主流的观众群体为30岁左右的青年人。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形式,小剧场戏曲都更具现代都市气息,让年轻观众感受到戏曲也可以活泼轻松精致。随着传统戏曲影响力日渐衰微,小剧场戏曲可以吸引青年观众到剧场里来,为戏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找到一条出路。


小剧场戏曲的创新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在创新改编时既不放弃传统戏曲内涵中传统的生活方式、人生经验、伦理道德等核心,又能融入当代审美,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出一条能契合戏曲的路子,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


(四)儿童剧演出


2018年儿童剧演出场次2.46万场,较2017年上升14.95%,票房收入10.81亿元,较2017年上升7.35%。


 


1、儿童剧入商圈,“微剧场”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微剧场”属于实验性的超小型剧场,无固定坐席,一场演出仅容纳100人以内,相比大剧场有距离感的环境,微剧场显得更加容易亲近。2018年,各大商场中涌现了大量专业“微剧场”,针对儿童亲子人群上演互动式的儿童剧目。


“微剧场”在商业中心的大量出现源于文化消费市场中消费者对于亲子类儿童剧需求的增多,且反映了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购买方式有着更加便捷、多样的要求。同时,这些亲子剧场不单只是进行儿童剧的演出,还会增加戏剧教育、艺术巡演等,在小朋友观剧后还可以参与戏剧培训、演出等,通过一种资源的多种利用延伸产业链,增强消费者粘性。可以预见,商圈“微剧场”中的儿童剧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2、国外优秀儿童剧大量引进,促进国内创作良性发展


2018年从国外引进到国内市场的儿童剧剧目数量持续增多,引进原版剧目和引进版权的剧目全年超过100部,演出场次比上年增长300%,仅浙江大船文化一家引进的海外儿童剧《我是演奏家》《汪汪队》等剧目,2018年演出场次就突破了600场,观众人数超过30万。


引进剧目具有题材更加多样,互动形式更加创新,道具、布景和演员表演质量上佳等优势。创新的互动形式不仅更加吸引孩子的目光,在教育家长、培育市场方面也有显著的效果。同时,引进剧目的增多对国内原创儿童剧团队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国外剧目独特的表达、交流形式启发了不少原创团队,例如鲸鱼创艺在近年来制作了现代偶剧《小兵张嘎》《大海》等作品,《小兵张嘎》还先后前往俄罗斯、英国等国进行巡演。


四、曲艺杂技类演出


2018年曲杂类演出场次1.05万场,较2017年上升14.13%,票房收入10.95亿元,较2017年上升13.12%。


 


(一)青年曲艺人才培养渐成体系


2018年曲艺和杂技市场高速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是相声演出类型,增长原因是一批青年相声演员得到市场认可。


曲艺一直以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行传承,但因为数量少难形成规模化,也容易形成人才断层,拔尖一两个、基层皆无名。德云社作为曲艺行业的创新先锋,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也初见成效,值得借鉴。德云社的新人一般由总教学传授基本功,表现突出就可进入青年队锤炼,而在青年队受到观众认可就被编入正式表演队。在这种层层提拔的进程中,各类拥有特色和专长的年轻演员得以脱颖而出。同时,德云社不仅重视头部演员的培养,第二梯队、第三梯队也被持续给予关注,帮助演员不断成长,让团队的新生力量源源不断。2018年,德云社演出场次比上年增长了50%以上,新生代演员已逐渐成为主力。


(二)杂技演出仍是海外巡演主力,创新能力不足成为短板


相比于传统的中国杂技,海外团队演出如国际大马戏、创新杂技等在国内市场更受欢迎,国内杂技团体的演出则多见于旅游演出市场,发展空间挤压严重。由于拥有国际一流的杂技技巧节目,中国杂技在海外一直广受欢迎,国内杂技团体目前的主要市场是面向海外。2018年中国演艺产品海外商演中近40%是杂技类项目,可见杂技演出仍是中国文化“卖出去”的主力军。


但是,中国杂技演出在海外市场的收入未见增长,甚至一度出现下滑趋势,主要原因是中国杂技重技巧、轻内容的表达缺少故事性和趣味性,单纯的高难度技巧展示已经难以满足观众观演需求。2018年,国内杂技团体尝试通过国际合作实现创新升级,例如中国杂技团推出国际合作剧目《TOUCH-奇遇之旅》,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新杂艺实验剧”。


五、旅游演出


2018年旅游演出场次为6.31万场,较2017年上升9.93%,票房收入37.47亿元,较2017年上升9.21%。旅游演艺在经历相关政策扶持、内容创新升级、经营状态调整和服务水平提高之后,焕发出新的生机。随着大众旅游的兴盛和政府对全域旅游的大力推进,旅游演出市场呈现出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竞争国际化的趋势。


(一)演出形式逐渐丰富多样,沉浸式、体验式演出受到推崇


全国旅游演艺的形式已从早期的品类单一逐渐走向丰富多样,尤其是沉浸式、体验式演出受到游客青睐,观众从被动观看到主动参与互动,甚至可以通过“视、听、嗅、味、触”来欣赏的演艺活动,观演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宋城演艺主题公园中的沉浸式体验项目、知名旅游演艺品牌“又见”系列和即将推出的“只有”系列更是主打沉浸牌。


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纯粹依靠大投资大场面的旅游演艺1.0版本已经式微,以内容创新和体验为核心的旅游演艺2.0开始形成强大生命力。尤其是具有科技感、沉浸式、场景化等元素的景区旅游演艺项目,凭借其沉浸式互动体验、全产业链轮次收入等优势受到景区的重视与青睐,逐渐成为彰显景区文化属性的重要手段。


(二)演艺+科技融合提升旅游演出感官体验


舞台智能灯光技术、全息多媒体技术、智能机械技术等目前舞美舞台最新的科技均在各个大型旅游演艺中成功运用,不仅提升了演出本身的感官体验,对舞台科技的研发、应用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成为旅游演出市场新的增长点。例如,“佩珀尔幻象全息投影技术”的全球第一次户外运用就出现在实景演出《最忆是杭州》当中;杭州宋城景区打造的《古树魅影》用先进的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营造出360度全景剧幕,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地动山摇、狂风呼啸、大雪飘零、万箭齐发、烈焰冲天的场景。


(三)国际化合作加深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演艺行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演艺团队合作加深,共同创作旅游演艺剧目。例如山水盛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越南GAMI集团联袂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越南往事》在“一带一路”的重要站点越南会安成功首演,实现中国的文化产品模式与越南本土文化内核相结合。


然而,目前“走出去”的剧目仍以服务出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为主,面临着开展跨文化深度融合、本土化运营和当地观众的认可度等问题,一些演出还因为没能充分尊重他国文化传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而被迫暂停。旅游演艺走出去要不断思考如何创新剧目内容,探索出区域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市场主体机构运营情况分析


一、文艺表演团体


2018年全国文艺表演团体总收入230.77亿元,比2017年上升7.20%。


 


(一)优秀现实主义题材项目不断涌现


在2018年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文旅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工作报告中部署了当年重点工作。其中包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文化工作的重要部署,牢牢把握文化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以现实题材创作为重点,努力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各地文艺表演团体积极创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这些优秀现实题材文艺作品涵盖了歌剧、舞剧、话剧以及淮剧、壮剧、滑稽戏、花鼓戏等丰富的艺术门类。在创作题材上,有在整体上反映改革开放给社会和民众带来深刻变化的民族歌剧《命运》,有弘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国家发展努力工作默默奉献精神的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也有讲述改革开放给普通人生活带来变化的话剧《船歌》、滑稽戏《顾家姆妈》、淮剧《小镇》;既有聚焦精准扶贫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花鼓戏《桃花烟雨》,也有赞美为国家的卫生事业耕耘一生的屠呦呦的歌剧《呦呦鹿鸣》,还有讲述普通人在普通岗位上默默奉献的民族歌剧《有爱才有家》,话剧《干字碑》《塞罕长歌》等。


2018年,在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和各省(区、市)文化厅(局)承办的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创作的232部优秀现实题材作品在各省(区、市)进行演出,总演出场次超过600场。


(二)赴海外演出融合旅游和非遗,彰显文化自信


2018年文艺表演团体赴海外演出收入为31.86亿元,较2017年增长6.66%;其中商业演出场次0.20万场,收入12.97亿元,比上年增长4.76%。


2018年,“走出去”演出延续近几年来艺术类型多样的趋势,涵盖了民族音乐、交响乐、戏曲、杂技、曲艺以及大型歌舞剧等多种演出形式。在政府的支持下,文艺表演团体通过精品剧目海外巡演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海外观众通过舞台艺术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018年是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的元年,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的一年。各地文艺院团将本地特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融入文艺创作,借政策的东风,通过旅游文化交流的契机,将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在世界观众的眼前。例如,作为2018中加旅游年的活动之一,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受加中文化发展协会邀请,携巴蜀文化特色的曲艺节目亮相加拿大,举行“蜀风雅韵”主题专场演出,获得当地民众的关注与青睐;在“2018中欧旅游年”活动中,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为法国尼斯的观众带来了马头琴弦乐齐奏曲《贺慕日》《回想曲》《洁白的鸿雁》《万马奔腾》等精彩的传统文化表演。


(三)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仍存在断层,部分剧团过度依赖政府补贴和基金支持


2018年文艺表演团体收入中政府和基金补贴收入占总收入的29.59%,较上年增加6.03亿元。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舞台艺术创作项目300余个,资助资金逾4亿元。


政府和基金补贴投入的加大意味着政府对文艺创作鼓励扶持力度的提高,为舞台艺术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是,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文艺院团为了申请政府资金支持,在艺术策划和艺术创作时,一味考虑申请成功的条件,以政府领导和评审专家的喜好为创作风向,导致作品题材、表现形式脱离生活和群众,在文化消费市场既不叫好也不叫座。为了完成政府或基金对演出场次的要求,一些院团还自己租剧场,免费送票组织观众来“凑场次”。这一现象有悖于政府对艺术生产予以扶持的初衷,也加剧了艺术创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层。


为了维护悉心培育多年的当地演出市场,一些地方剧场自发联合拒绝租场给这类“凑场次”的项目,试图避免这股由政府资助的“优秀”项目刮起的“送票风”对市场的冲击。


二、专业剧场


2018年,专业剧场演出总场次10.15万场,比2017年上升9.14%,总收入165.25亿元,比2017年上升7.41%。


 


(一)剧场由“演出场所”向“城市文化中心”转变


随着演出市场的发展和剧场业态的优化,国内剧场不再是仅仅提供演出的场所,而发展成为公众提供全民阅读、艺术展览、数字化体验、音乐欣赏、书画沙龙等活动的文化课堂和精神殿堂。剧场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发凸显,逐渐成为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的综合体。


例如,2018年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图书角“bystage”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的朵云书局开张,将书店融入剧场空间内;又如诸多剧场提供了咖啡茶歇服务,使剧场的功能多元化、公共空间多样化,逐步打造剧场新生态,成为城市居民体验文化的好去处。


这一转变也体现在剧场的经济收入变化上,2018年剧场配套设施出租和运营收入17.39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剧场空间的多功能开发,不仅有利于将剧场打造为城市文化中心,也为剧场运营带来增值空间。


(二)剧场运营管理方式升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剧场摆脱仅靠场地出租维持收入的管理模式,而采用科学化的管理和精细化的运营,剧院运营管理方式全面升级。主要表现在:制定年度演出排期表,有计划地安排全年演出,较为科学地分配不同类型演出的数量和时间;“演出季”的概念被广泛采用并实行,用定位清晰的演出季增加观众粘性;创作并推出自制剧,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转移,提高剧场的内容生产能力;由“综合性”向“专业性”转化,用清晰的定位细分观众,打造剧院品牌。


例如,广州大剧院经三年筹备的首部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亮相后大受欢迎,该剧还入选国际权威音乐年鉴《Musical America》发布的2018“中国十大音乐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关注。又如,天桥剧场已举行三届的“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汇聚了大量喜爱芭蕾舞的观众目光,高品质的国内外芭蕾演出培养了大量新的芭蕾爱好者,这些爱好者也逐渐成为剧场演出的稳定观众群体。


(三)艺术教育成为剧场运营重要版块


剧场的业务板块更加多元,艺术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剧院经营者所重视。诸多剧院广泛开展艺术培训、艺术公演、艺术讲座,实施人才开发项目、音乐奖学金项目等,让剧院更好融入当地文化生活,通过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培养潜在观众。


2018年9月,为整合剧场和艺术教育资源,打造剧场与艺术教育的合作体系,第二届全国剧场大会发起成立“剧场艺术教育联盟”。广州大剧院、保利艺术教育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厦门闽南大戏院、甘肃大剧院、苏州文化艺术中心、广东艾利发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小福象艺术剧团、河北省艺术中心等七家剧场作为发起单位签署“剧场艺术教育联盟”宣言,借此进一步拓宽行业边界,开拓发展空间,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


(四)剧场演出城市下沉趋势明显,三四线城市场次、收入增长显著


根据市场调研和数据统计,2018年三四线城市剧场的年平均演出场次达到50余场,较上年增长超过10%。


从国内剧场演出的城市分级占比来看,一二线城市凭借强劲的消费力、丰富的项目资源和较高的剧场利用率,是目前演出市场消费的主要贡献阵地。随着开发程度的提升和竞争的加剧,一二线城市的市场空间日趋饱和。相比之下,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存在较大的资源供给缺口较大,尤其是头部舞台剧、儿童剧正成为最热门的需求增长点。


2018年剧场演出票房收入排名增长速度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贵阳、青岛、南昌、长春、石家庄、苏州、合肥、济南、杭州、南宁,其中贵阳增长204%高居榜首,青岛增长141%紧随其后。观看剧场演出的女性观众占比64%,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随着剧场演出城市下沉、产业多元延伸等趋势的加强,专业剧场的演出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演出经纪机构


2018年全国演出经纪机构总收入164.62亿元,比2017年上升8.64%。


 

 


(一)项目经纪公司积极转型


传统的项目经纪公司往往专注于剧目中介、代理的单一模式,并不参与剧目的制作和投资。但随着剧院方对剧目参与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自营类剧场也进一步挤压了项目经纪机构的发展空间,这也促使项目经纪机构逐渐正视企业发展壁垒,通过转型来获得更多的行业话语权。


项目经纪公司自身拥有市场营销优势,通过演出经纪数据可以了解观众喜好,为演出投资、制作、宣发提供方向指引和支持,而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创作的优质演出内容又能为演出经纪与票务营销提供保障,各项业务协同发展,形成正向循环。例如以“投资+引进+制作”模式布局音乐剧市场的聚橙网,不仅引进原版音乐剧,还投资百老汇音乐剧获得国际市场收入;又例如在2018年出品了高票房音乐剧《水曜日》的北京中鱼文化等公司,凭借对市场风向的了解与把握,打造市场认可度高的舞台演出产品。


(二)粉丝化运营从流行音乐艺人经纪向其他门类延伸


粉丝化运营一直是明星经纪公司常用的运作模式,通过粉丝培养获得大量忠实歌迷,从而转化为演唱会门票及周边产品等市场收益,这种运营方式多见于流行音乐艺人经纪。而2018年出现的粉丝化运营向其他演出类别延伸的现象,成为社会热点,美声男团声入人心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歌剧、音乐剧、曲艺、戏曲等以往难以产生“偶像”的领域,由于电视和网络传播的影响力,诞生了受年轻人喜爱追捧的偶像明星,一些以做该类项目为主的演出经纪公司也收获了粉丝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明星个人IP的打造和粉丝化运营产生了“由人带戏”的新突破口,粉丝效应为传统艺术、高雅艺术带来更多关注,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关注。


(三)音乐经纪公司主动出海,独立音乐人走向国际化


除了海外演出的不断引入,国内音乐走出去也成为行业发展的新通路。2018年音乐经纪公司、音乐平台、音乐节主办机构等从业者纷纷选择向海外拓展。


摩登天空、战马时代等一批以独立音乐为特色的经纪公司加快了展开国际合作的步伐,通过海外合作伙伴将中国音乐人送达欧美市场。如战马时代签约的安达乐团,每年欧美巡演场次达近百场;摩登天空投资在美国和北欧举办音乐节,以欧美本土音乐人和中国音乐人同台的方式吸引当地乐迷关注,向海外观众传播中国音乐;MTA天漠音乐节2018年受邀率音乐团队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泛音乐领域综合盛会之一的西南偏南,呈现“CHINA NIGHT”引发行业关注。各音乐经纪公司从小众live到大型音乐节的舞台,积极拓展国际合作,获得更开阔的视野和前沿动态。


(四)税收新规引导艺人经纪公司良性发展


2018年关于高收入人群的纳税问题是社会热点,演员作为其中的代表备受关注,以“真假合同”虚报收入逃税的行业现象被社会诟病,这场波及影视制作、演出经纪、音娱产业等多板块的税务风波,让业界有所波动,但也促使行业向规范化发展大步迈进。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征订执行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11号)中对原有的税收协定解释中的艺术家和运动员条款进行了更新解读,对艺术家和运动员的身份界定以及不同情况下产生所得的纳税义务进行了细化,有利于相关方做出更加准确的纳税判定,明确了演艺人员、经纪公司应该如何缴税,指导演艺经纪和演艺产业合法合规良性发展。


(五)企业自发推动行业规范创建,票务市场逐步回归正轨


票务作为演出行业各版块中最直接与消费市场连接的领域,近几年“高价黄牛”“捂票囤票”等不规范行为频繁出现,对市场正常运转产生了破坏性的影响。2017年,为加强票务市场管理、引导行业重回正轨,原文化部发布《关于规范营业性演出票务市场经营秩序的通知》。在经过全行业自上而下的一致推动,2018年票务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演出票务经纪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麦、永乐等票务经纪机构,自发通过科技手段抵制黄牛,在热门演唱会销售中严格要求实名制购票,大数据实时监控抢票情况,准确判别“机刷”、“带刷”等行为,并在发现异常订单时主动关闭,在演出入场时使用人脸识别闸机进行核验,线上线下多重管控。摩天轮、票牛等二级票务平台也积极转型,向一级平台靠拢,获得票务的官方代理权。二级票务平台拥有更灵活的调控属性,可根据演出门票的销售情况来及时介入、保底控价。针对冷门演出增加曝光和定向推广,保障票房收入;针对热门演出放出折扣门票打压黄牛炒票涨价,让观众能够以更加合理的票价观看演出。


基于政府监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票务公司自发约束行业规范的双重利好基础上,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的指导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大麦网、猫眼、摩天轮、百度糯米等十三家票务机构和平台共同发起成立票务委员会,推动演出门票退票规范、动态定价规则的制定,搭建演出票务信息服务平台。

 

来源: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发表时间:2019/7/29

 
关于协会
协会简介
协会章程
会员单位
秘书处
新闻公告
会员动态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政策法规
项目申报
行业报告

文创活动
文创培训
培训进园区
高级人才培训班
加入协会
会员服务
入会须知
入会申请





沪ICP备19028243号 沪公网安备 35020302000049号